网络时代
雨课堂:高校智慧教学工具——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学堂在线的“雨课堂”由清华大学一线教师开发,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教学数据收集,提供较好的课程互动手段,最大自由地开展混合式教学,旨在用最便携有效的手段来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融入到教学场景中,致力于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
“雨课堂”是一款轻量级的智慧教学工具,基于PPT和微信,无需下载其他软件,零成本、零使用费,可以实现低门槛的智慧教学。“雨课堂”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和欢迎,成为了新时期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的标志性产品。
2016年7月26日的《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载文《教学信息化必须面向教改实际》,其中将高校教学信息化分为了两个阶段:一是“互联网+网络课程+平台”阶段,主要是满足高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和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需要;二是“互联网+网络视频教学+师生互动”阶段,主要是着眼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网络学习的需要;并专门指出,“前不久清华大学宣布推出的智能教学工具——雨课堂,将PPT、MOOC、手机微信融为一体,预示着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教学信息化专家对“雨课堂”教学思想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背后的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的积极肯定。
“雨课堂”跟已有的网络教学辅助工具相比,不像MOOC那样需要单独的平台,而且学习者得到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也不像公开课那么随意,缺乏对完整教学环节的监测;和传统的网络教学系统相比,“雨课堂”将师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拉得更近,互动更加人性、便捷、准确。
图1:学生在使用雨课堂过程中的“不懂”按钮
一、“雨课堂”的产品特色
图2:雨课堂授课现场实拍
1、纯软件,最快部署
“雨课堂”作为一个智慧教学的轻量级解决方案,能够方便地在教室中实现实时接收幻灯片、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等新的互动形式。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并不需要安装和购买任何的硬件设备,只需要安装软件,在没有硬件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平滑升级现有的多媒体教室为智慧教室。这种纯软件的部署方案,让“雨课堂”能够实现最快捷的实地实施。这也是“雨课堂”能够在发布不到半年,就快速在我国超过3000家机构和单位使用的重要原因。零硬件,快捷部署,这也是信息技术的突破为智慧教学时代带来的为人振奋的消息。
2、简易学,迅速上手
“雨课堂”的软件界面全部基于PowerPoint和微信,而这两个软件恰恰是老师们分别在电脑桌面和智能手机上最最熟悉的两个软件。“雨课堂”通过增强这两个软件的既有功能,实现了在课外向学生推送视频、语音、课件到他们的手机上,实现了师生间在课上的实时沟通反馈。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师生们的学习成本,提高了软件上手的易用性,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们充分地利用了过往的课件资料。
3、全周期,数据翔实
因为“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因此后台系统翔实地记录了所有的教学数据,例如有多少学生来上了课,几分几秒进入了课堂,他们对哪些幻灯片没有看懂,对哪些题目没有答对,课前的预习视频看了几遍,课后的作业是否圆满地完成,正确率如何等等。这些数据能够忠实地还原真实课堂的绝大多数教学过程,而这种全周期的数据呈现也让让教与学更加明了。老师和学生都能够通过数据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在未来在机器学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这些数据还将为师生个性化地分析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为未来的教与学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建议。
4、零成本,永远免费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教学研究成果面向社会的一次开放尝试,基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雨课堂”从发布之初就秉承着免费和开放的原则,让海内外的广大教师能够免费地使用最新的教研成果。课题组希冀通过免费,通过分享,让更多的老师能够不受硬件条件的制约,不受经费条件的制约,不受部署难度的制约,跑步进入智慧教学的新时代。
二、 “雨课堂”的功能要点
“雨课堂”像一个智慧教学的工具箱,教师可以选择和搭配自己感兴趣的工具,来影响和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将“课前-课上-课后”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只需要下载一个雨课堂的插件,就可以在正常PPT编辑的基础上,加入MOOC视频、网络视频、选择题等,发送给学生;而学生课前也只需要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课程。
1、题目推送——让课堂小测变得简单
在“雨课堂”提供的诸多功能中,最受欢迎的功能之一就是在PPT中添加题目,进行实时的课堂测验。已经使用雨课堂超过一个学期的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杨扬老师表示,“这样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多一些,老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就可以实时习题推送,看同学的掌握程度。”杨老师还说,“雨课堂可以针对知识点随时问同学听懂还是没听懂,如果开小差就miss掉了。作为一门导论课的老师,我不关心多少人做对,只关心多少人参与进来思考问题。”目前,“雨课堂”能够推送的题目类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投票题,在未来填空题、主观题等更多题型也会陆续推出,以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授课需求。
2、发送弹幕——让课间气氛不再沉闷
发送弹幕是“雨课堂”十分有特色的功能。在与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访谈后,课题组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大清早和中午的课程学生普遍容易犯困,在每节课间的铃响大家都是揉着眼睛起来的,如果课间有一些轻松的活动就会缓解这种状况,例如使用“雨课堂”来发送弹慕。
3、课前课后推送——让课堂讲解更加高效
“雨课堂”的功能绝不仅限于课堂上推送PPT,而是覆盖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下课铃响,老师有几道题没讲完,回到办公室后做几页PPT,然后对着手机添加语音讲解,把“有声音的PPT”很方便地推送给大家;在课前,老师可以在PPT中添加MOOC视频、网络视频、选择题等元素,打包推送给学生预习,在同学点开PPT预习的瞬间,老师的手机也能实时看到有多少人进行了预习,每个人看了多少页PPT,选择题有多少人答对,多少人答错。这种课前推送模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老师提供许多有用的教学信息。通过课前课后的推送,老师们可以把一些相对简单的、学生可以自学的知识挪到课前去,课堂当中就可以做一些高阶的交流互动,老师们也可以集中精力讲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或者是与学术前沿或工业界结合的比较紧密的新知识。
4、数据获取——让教学不再全凭经验
“雨课堂”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设置数据采集节点,来帮助老师获得许多有用的教学数据,这些以前所看不到的数据极大地促进教学活动由传统的“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在没有“雨课堂”的时代,一线教师想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较为困难的,可能要通过小测验,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观察同学上课时候的反应、眼神、神态。试想,如果下面坐着100多人,即使很有经验的老师也无法精细化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状态和想法。“雨课堂”想做的就是要把整个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用学生的手机和其他终端采集下来,让教学进入“数据时代”。
表1:“雨课堂”在课前-课上-课后设置的数据采集环节
课前 |
1. 课前老师推送预习材料到学生微信(可附上语音讲解); 2. 老师能看到每个学生预习的情况; |
课上 |
3. 课上PPT同步到学生微信,上课不再忙于抄写、拍照; 4. 随堂限时测试,学生听课更专注; 5. 弹幕功能,及时讨论,随时开关; 6. 没有听懂?匿名反馈给老师; |
课后 |
7. 老师收集学生的答题数据; 8. 老师课后推送复习题。 |
三、 “雨课堂”的创新之处
“雨课堂”从课堂教学和在线教育分别入手,最终殊途同归。总结起来,从产品的核心理念上,“雨课堂”有两个创新之处:它们分别是双通道教学和全景式记录。
1、双通道教学:所谓“双通道教学”,就是通过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架起另外一个通路,使教学既能同步又能异步。同步是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异步是大家分散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同步关注的是氛围。异步关注的是效果。将高阶知识、价值引领、效果检测、难点研讨等同步起来,将基础知识讲解、动手实验、反馈、轻讨论等放入异步通道。
图3:雨课堂“双通道教学”举例
2、全景式记录:即尽可能地记录下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以期能够在后续重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记录教学数据的系统有很多,但像“雨课堂”这样全景式地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完整记录的系统却并不多。“雨课堂”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因为唯有全景式记录,才能随时还原真实的教学过程,让课堂完整重现,也唯有全景式记录,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教学现状,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 “雨课堂”的重要意义
在2016年5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袁驷教授在听取了“雨课堂”的成果汇报后,用三点这样评价它:“我认为雨课堂的意义,目前能够看到三个意义:
1、积云化雨:雨课堂在网上布置了很多云,云通过雨下到地上,要滋润课堂教学。
2、收雨成云:雨不能白下,现在把课堂的数据收集起来再返回到云上,全过程收集数据分析学习行为,这样大数据分析才更有意义,更可靠,也更科学,将来能够因材施教。
3、人人受益:这样的混合教学无痕迹,把线上线下完全连通起来,而且量身订做,每个人的个性化都得到体现。”这些都是在线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对于“雨课堂”的积极肯定。
【相关链接】
1、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
2、雨课堂:http://ykt.io
Posted at 10:56上午 6月 21, 2017 by 星辉 in 网络文摘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