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
有价值的信息
有价值的信息
来源:http://cn.tmagazine.com/books/20141126/tc26scifi/
这个11月,有几件大事牵动着中国科幻迷的心。
先是月初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球华人科幻星云奖上,大刘和小刘终于见面了。大刘是被誉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语)的《三体》三部曲作者刘慈欣,而小刘则是《三体》英文版主要译者,同时也是首位将科幻界三大最高奖项雨果、星云及世界奇幻奖收入囊中的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
今年这场由果壳网承办的盛会,将科幻迷放在了核心的位置,除了邀请到众多国内外重量级嘉宾出席外,更设置了创意集市、科幻迷走红毯、科幻话剧开场等等颇具新意的环节。但所有这一切都掩盖不了大刘和小刘的光芒, 在他俩的签售摊位前排起的长龙,足足绕了整个建筑物一圈。所有这一切疯狂,都是围绕着他们手里紧抱的那套厚实的小说——《三体》。
刘宇昆作为英文版《三体》的主要译者,他为此书的翻译出版尽心尽力,甚至动用大量在美国科幻界的人脉资源进行宣传,打造口碑。而这套被誉为“中国科幻最高峰”的作品也不负众望,成功被北美最大的科幻奇幻出版社签下,于11月11日正式登陆北美 。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大卫·布林(David Brin)在推特上称赞道: “ 生动、极具想象力并且依托于前沿科学,《三体》思考了我们时代的诸多重大问题。刘慈欣站在了无论任何语言的推测思索性小说的顶峰。刘宇昆流畅的翻译让它成为了任何对探索怀有真诚激情的人的必读物。”
诸多普通读者也在亚马逊上慷慨打出五星的满分评价,当然其中不乏来自大陆的狂热粉丝。
就在《三体》英文版登陆美国的第二天,在太平洋的另一侧中国,一场科幻热潮正在迅速搅动漩涡,只不过这次掀起波澜的是一部好莱坞电影。
11月12日,克里斯托弗 诺兰(Christopher Nolan)执导的科幻片《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在大陆公映,这部在上映前便被寄予厚望的作品,一出场便被诸多影迷及影评人誉为烧脑神作、有史以来最硬的科幻片。《星际穿越》继承了导演诺兰在诸多前作(《记忆迷宫》、《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等)中坚持的传统:现实主义美学、精巧复杂的剧作结构、饱满纠结的人物刻画,以及拒绝3D、CG的纯手工视觉奇观。影片讲述了人类濒临灭亡之际,一队宇航员为拯救人类,踏上一段穿越时空边境的星际之旅,最终以一种近乎机械降神式的方案解决困境,重建家园。
影片在美国上映之后评价非常两极,如《华尔街日报》知名影评人乔·摩根斯特恩(Joe Morgenstern)便认为“诺兰穿越时空连续体的168分钟奥德赛塞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错误”,而该片首周票房也不敌迪斯尼新3D动画《超能陆战队》。
但《星际穿越》在中国却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而强健的社交媒体口碑又带动更多人走进电影院欣赏这一“诺神”新作,许多科幻迷甚至表示要二刷、三刷此片。当看到穿越虫洞、五维空间、以引力降维传递信息等情节时,“三体迷”们兴奋了,他们惊呼“诺兰肯定看过《三体》”,并将《星际穿越》称之为“小三体”,寄望能够由诺兰之手将《三体》搬上银幕,因为中国导演拍出来的科幻片都是“雷片”。
与“三体迷”的狂热相比,刘慈欣本人则显得一如既往地理性、低调。他在接受一家中国媒体采访时说诺兰“不可能看过,也不可能从《三体》受到任何启发”,相比起《三体》,他认为《星际穿越》中的许多元素都在科幻小说中出现过无数次,情节上更像是上世纪80年代郑文光的另一部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其中利用黑洞引力弹弓进行飞船加速、冬眠技术、双生子佯谬等等情节都高度相似,只是可能现在的小读者们很多都没有看过。《三体》电影版权多年前已被授出,今年10月17日,“三体电影”的官方微博公布消息,《三体》电影将在今年开拍,由上海游族网络旗下投资的电影公司游族影业负责。
对于英文版《三体》,大刘同样保持极其保守的态度,他私下里用了“销量惨淡”来形容。事实上,《三体》英文版初一上市便登上亚马逊中国文学(英文版)类别榜单的冠军位置。只不过对于每年上千种原创科幻奇幻出版物(还不算上经典重印)的欧美市场来说,想要依靠一部作品来扭转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输出逆差,实在有点蜉蝣撼树的味道。许多国外的作家告诉我,美国读者几乎不看翻译小说,除非是村上春树这种超级明星作家,而在科幻小说领域则更是如此。
作为一种文类的科幻小说诞生于英国,繁荣于美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成为涵盖文学、影视、游戏、音乐、剧场、设计、时尚等领域的一种亚文化风格,可以说,科幻小说的兴盛与欧美重视发展科技力量,坚信技术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如今叱咤硅谷的科技界领军人物,许多都是忠实的科幻迷,甚至从科幻小说中汲取灵感,将当初的异想天开通过技术与资本的力量变为现实,如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伊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等等。而这样的土壤在中国尚显贫瘠稀薄,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耕耘与浇灌。
国外的科幻迷也不太一样。我参加过2012年的芝加哥世界科幻大会,许多科幻迷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早已过了对偶像顶礼膜拜、封王封神的阶段,更多的是对科幻本身的热爱与探讨。在许多关于中国科幻的分论坛上,我听到了许多问题,关于中国科幻,关于中国本身,虽然不乏幼稚或偏见,但总体来说是真诚而严肃的。他们是真的不了解中国。
而在北京的星云奖现场,我见到了年轻而狂热的科幻迷群体,他们举着拳头,高呼着“打倒人类暴政”,并热切期盼着《三体》英文版横扫雨果奖与星云奖(世界科幻最高奖),如数家珍般地列出好莱坞一流团队来将其改编成电影,成为席卷全球的热潮。
在这一切的背后,我闻到了“帝国衰落”与“大国崛起”的味道。有趣的是,在2008年的初版《星际穿越》剧本中,唯一掌握了高科技的文明强国只有中国,而在如今我们看到的版本里,除了一架印度制造的无人机外,中国的身影已经荡然无存。这一变化的背后其实深藏着许多意味。或许剧本的初衷来自于对未来国际形势的合理推断,甚至还带有一丝对中国这一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奉承,但最终,电影顺利通过了审查制度,登上这片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银幕,电影中有关中国的一切又都消失了。
在全球化无孔不入的今天,中国将迎来全新的机遇,站上崭新的位置,而在这一剧烈变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国民的心态同样会经历震荡。我们在努力发出声音,向世界展示实力之时,能否更加成熟,更加淡定,更具有匹配这个文明古国的智慧与美,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目中无人。就像大刘所说的,科幻的思维是以整个种族作为出发点去思考人类的未来。
陈楸帆是科幻作家,代表作包括《薄码》、《深瞳》、《荒潮》等。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多个奖项。
星辉 | 文摘 02:21下午 11月 27, 2014 评论 [0]